黄粱一梦,万世留名三十八
片刻之后的许王居处。商挽觥匆匆奔入,对着正倚榻捧卷而阅的李孝行了一礼,然后才道:“殿下,娘娘那边儿派了人,接了一个名唤武得福的老管家入内。” 李孝闻言,放下手中书册沉吟片刻才道:“这件事还有谁知道?” “主上与太子殿下不必说。只怕潞王殿下也知道。但其他人就未必了。” “那就好……”李孝想了一想,突然发问:“这个武管家在应国公府上是个什么样的人?” “说是已然在府上呆了许多年了。之前的老管家是其父武祥,乃是应国公族兄,本名武应祥,就因为高祖皇帝赐了应国公这个名,所以才改为武祥的。” “这样说来,他与应国公一门关系深切了。也好,母后娘娘找他,多半是托着他看紧了武氏兄弟的。” “是啊,这主上人才到并州,武元庆武元爽两兄弟就争着来见主上,真是……竟似将旧年里那些事都忘了似的。” “人本如此,何况在他们心里,多半觉得母后娘娘还是当年那个在家里任他们诋毁欺侮的小姑娘呢。” “若真做如此想,那他们可就真的没什么好日子过了。” “是啊……别的不提,单说父皇就不会给他们太多好果子吃,随他们去,只要不闹出什么叫母后娘娘为难的事情,本王一概不理。不过说起来,应国公之材之德,能教出母后娘娘这样的奇女子,却又怎么会子嗣如此不堪?” “也是无奈吧?毕竟这两兄弟早年里都是跟着其母相里氏的,并不多得应国公教导。至于后来的贺兰夫人,也是一样地不受教。似乎得了应国公亲自调教的只有当今的皇后娘娘和那位早逝的郭夫人。皇后娘娘人人都看得到,至于那位郭夫人,更是人人称赞的好女娘呢。” “难怪……否则以应国公这等胸襟才识,能调教出一国之母,却教出这么两个目光短浅的儿子来,实在是教人百思不得其解。” “说起来应国公这等胸襟才识了,听说他于我大唐居功不浅,最后却只得最后封个国公之号……也实在是奇怪。应国公本是前朝鹰扬府五品队正吧?因家资巨富,又与高祖皇帝素来交好,是以高祖皇帝犹豫不决之时,他才与先帝一并积极劝谏高祖皇帝起事,更为先帝出资出力的。 先有资助军饷,谋助起业之功,后有善政治守之德。所以于外颇得廉俭之名。原本这样的德才兼备的人是该受重用的。只是听说由于他出身不华,又一直为人诟病其妻杨氏,都以为他这官阶是以钱或者是借助其妻之势才得来的,自然也就不好*争夺什么。” “是不好*争夺,还是不好*争夺呢?” “殿下的意思是,应国公不是不能争夺而是不喜争夺?” “这世上不是人人都爱权爱势,视权势如性命的,你且看看如今的母后娘娘就知道了。说起来她可是一国之后罢?这大唐天下,海内万国,除去父皇就只有她手握大权了罢?可她除了把父皇后宫里那些只知道镇日里争长斗短的女人们赶出去之外,其他可没做任何不当之事。 观女知父德。这位应国公就应该是个大材。只是他一直被那些自命清贵的氏族官员们排挤,再加上本人没有什么争名逐利的意思,所以安于其位,甘于其职而已。” 说到此处,李孝不由冷笑一声:“真是,不知道那些氏族官员们有什么好得意的,不过就是一个姓,一张皮而已。” 商挽觥看了看他,张张嘴,却什么也没说。 李孝明白他的意思,点了一点头:“你是想说本王也是氏族之后,对吧?” 笑了一声,他放下书卷,叹口气: “没错,本王也是氏族之后。 可氏族之后又怎样? 郑氏一门在本王母妃去世之后做了什么呢? 没有一星半点儿要做出反省,甚至是戒慎戒用的意思。反而是急着往宫里再送一位郑氏女来,还想借着帝王耳边风来再往上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