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大汉北疆两重天
不管怎样,王旭的终身大事算是解决了,而且还是一次就娶两个美娇娘,这好事儿搁在上一世只能在梦里实现。只是看着眼前两位夫人那并没有完全长开的身体,和如花一般的美丽容颜,王旭对于本来是水到渠成的鱼水之欢,却怎么也下不了自己的魔爪,总觉得那样的话和禽兽无异,是对这种美好行为的一种亵渎,而且王旭也有过此种经历,也并不像年轻人一般猴急。 所以在经过王旭推心置腹的交谈后,娇羞不已的两女也在懵懂间,明白了自己夫君的好意,不再怀疑王旭的某种能力不足而安心下来。 接下来,王旭将兴汉城所有力量集中在云中的大建设中去。修建道路、开挖水渠、加固城防…,几乎把兴汉城这段时间培养和选拔出来的官吏抽调一空,但还是赶不上云中日新月异的建设速度。 也幸亏王旭在前期就将各中法令都制定的比较细致,所以这些因伤退伍的老兵被赶着鸭子上,勉强凑合,只是执行的过程有点简单粗暴而已,不过云中刚刚被征服的鲜卑人,并没有发生敢于反抗的事件。只要以后慢慢适应下来,生存环境比以前强得多了,大部分人也就不存在反抗的心思了。 并州招募来的各类人才对比兴汉城庞大的需求来说,根本就是杯水车薪,究其原因是兴汉城和大汉其他地方生产模式不同。在这个时代,这些人是属于不入流的,社会地位极其低下,不是生活所迫,就是世代奴籍,根本不是自己心之所愿,当然更谈不上主动性和创造力了。 但自从来到兴汉后,王旭依照前世认知,大幅度提高手工业者的地位和待遇,而且采用大规模流水线生产模式,虽然和前世的机械化应用相去甚远,不过这远超时代的思想,却极大地激发了生产者的热情,生产力与之前相比有着天壤之别。 人口的极其缺乏也让人很伤脑筋的事情,整个云中除了零星分布的鲜卑人以外,大部分地方都处于地广人稀的状态。虽然兴汉城一直极力鼓励和招揽人口,但除了并州境内由于丁原的配合,失去生活条件的流民不断被有组织的送入兴汉城,其他地方却进展缓慢,偶尔有部分热血儿郎奔赴兴汉外,其他但凡有点活命手段的百姓,宁愿待在原地受苦,也不愿迁往兴汉城。汉人农耕百姓居一处守一处的思想,已经根深蒂固,不到万不得已都不会有所改变。 尤其像幽州涿郡、上谷等这些人口众多的大郡国,上任刺史刘虞当年仁厚施政、善待胡族,在塞外各胡中威望甚高,因此在此前的大部分时间里,幽州各胡和汉民都保持着和平,连强大的鲜卑族都比较安分守己,尤其是在檀石槐死后,陷入内乱更是无力南侵,只有少数参与劫掠雁门、辽西等地。几乎不会侵犯临近的上谷、渔阳各郡,所以这些地方的汉人过得比较安稳,不愿前往兴汉也是情理之中。 虽然自刘虞调任清河国甘陵相后,继任者昏庸无能,幽州境况有所变坏,但除了嫉恶如仇的公孙瓒经常与胡骑厮杀外,大部分幽境都还没有恶化到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王旭对此也是鞭长莫及,徒呼奈何,只得一边驯服鲜卑人,一边静待时变。 一场云中大战,朝廷欢喜、几方得利。一月后,经丁原、王允等忠于汉室之士,在朝堂与阉宦、外戚、士族等势力几经周旋,老迈的汉灵帝终于下旨嘉奖收复云中的有功之臣。 并州刺史丁原又挂了不少象征荣耀的虚衔,率兵助阵的吕布正式任命骑都尉,而且被丁原辟为主薄,驻扎河内以防白波。 而出力最大的王旭也得以再升官,由兴汉县令变成兴汉中郎将,皆定襄郡守。杨凤也被封为云中校尉。然后就是一堆都尉、军司马等官职的空白任命书,交由王旭自己处置。 对王旭不待见的宣旨宦官,再次将圣旨丢于并州刺史部,转而回雒阳复命去了,又留下实诚的丁原在那里苦笑着思索:如何去兴汉城宣旨封赏?总不致于光拿圣旨和几件破官袍去吧?那会让王旭嘲笑的。 ………… 时间在忙碌中匆匆而过,不知不觉深秋已尽,数月的大力建设让云中郡彻底变了模样:一片片农田纵横相连;一架架水车拔地而起…臣服的鲜卑人也被迫在改变着世代的习俗。但当冬季来临,各部族里依然供应充足的食物和安然无忧的生活,让老弱妇孺们饱经风霜的脸上,真正露出了祥和的笑容。再也不用可怜心爱的马儿被当做食物宰杀,也不用担心男人、儿子为了食物而冒着生命危险去劫掠、杀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