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历史小说 - 海上长城在线阅读 - 465 民

465 民

    石春是一个农民,三十四岁,长期艰苦的生活,使得这个青壮年,已经弯腰了。

    今天石春脸色放光,唱着家乡的小调,牵着牛,牛背上是他的蓝昆仑族小媳妇,小媳妇肚子里怀着他的孩子。

    石春是云南人,祖辈都是受苦人。到了他这一代,更是地无一垄,房子只有祖上留下的两间破草房。平日只靠给大户人家做活挨日子,三十多岁了还打着光棍,理想梦想对他来说根本就是想也想不到的词语。

    那天村子里保长找上门,问他愿不愿意外出博条活路。石春如同木头疙瘩一般的脑袋,在哪一天不知为何突然有了灵光。他石春穷的叮当响,也没有什么好骗的。

    吃了上顿没下顿,不定哪天就饿死路边。穷人,死到哪里不就是沟里的烂泥一堆嘛。

    甭说三十亩地一头牛,就是给一碗白米饭,他石春也不会在乎自己这条烂命。只是他骨瘦如柴,体格也不好,还不知道人家收不收呢。

    没想到,石春报了名,很快就伙同一大帮子穷老乡,被组织了起来。

    一个戴眼镜的学生娃领着这群叫花子一般的人就此上路。石春不识数,听说是走了半个月。但是那半个月,他一点点都没有觉得苦,对他来说,能吃饱饭就是最大的幸福。

    再后来,他上了飞机。现在想想还觉得不好意思,飞机上天时,他被吓的屎都拉到了裤子里。

    石春一路上都是迷迷糊糊。见到了长相稀奇古怪的人,见到了长长的火车,见到了铁做的汽车,见到了很大很大的船。见到了大海,然后他就到了大唐岛。

    就这样石春宣誓成了一名海唐国人,住进了圆圆的土楼。

    管事的先生(海唐每个乡有教师,兼管税收)问石春会种什么,能种多少亩地。

    石春没有犹豫,张口就是稻米。三十亩。

    没想到,两天之后,他就得到了整整三十亩水田。石春后来才知道,他的运气不错,分到的田地全是熟地(种过的)。

    他不会算账,管事先生说了一大通,他也没有搞明白。

    最后就记住了两条。

    第一,银行借给他一千块钱过日子。等打了粮食,还给银行一千斤大米。

    第二,连续种三年地。留下自己的口粮,其他的全交公粮。然后,这三十亩地和一头牛,就真正的属于他自个的了。

    这中间其实有很大误会,但是以石春的知识,根本就算不清楚。但是不管具体如何。吃上三年苦,三十亩地一头牛就是自个的,石春认为值得,很值得。

    更叫石春踏实的是,一千块钱真的可以买一千斤米,有了吃的,他石春能至少再活一年。

    能吃饱饭,能多活一年,石春觉得自己这辈子是第一次做对了选择。让石春更加有生活的动力,则是那三十亩地一头牛。

    这可是三十亩好地。一头精壮的耕牛。在他的家乡,他就是干上一辈子,不,两辈子也挣不到这么多家业。

    庄稼活,石春很拿手的。整个乡里。石春也是最肯出力的,真正的没日没夜的劳作,恨不能住在田地里。

    人,一旦有了希望。爆发出的生命力是恐怖的,他一个人,竟然完成了三十亩稻田所有的劳作,收割,脱粒。

    来到大唐岛,满打满才一年头上,石春已经种了三季稻米,三次收获。

    第三次交公粮,石春因为交粮最多,竟然晕晕乎乎的上了戏台,佩戴上了大红花。听说,给他带花的还是海唐国总理。

    总理啊,那可是戏里的宰相。

    他石春祖上十八代怕是都没有见过宰相的,他石春这次真的光宗耀祖了。

    石春永远忘不了那一天。一个慈眉善目菩萨般的老妇人,听说还是海唐国最大的官,李军长他丈母娘--苏毛氏,给他找了个媳妇。

    老妇人当时说的话,石春现在还记得:“看你也老大不小了,我去挑挑,给你找个能生养的媳妇。”

    然后,石春就有了小媳妇。

    海唐国婚姻法,男子十八,女子十七方可结婚。但是这些兰昆仑族,别说识数了,连自己的年龄都搞不清楚。于是乎,苏毛氏很霸气的把所有适婚的兰昆仑族女子全部规定为十七岁。事实上,石春这个小媳妇有个十三四岁就不错了。

    石春这个老光棍,倒是不嫌女子是个兰昆仑族,不会说汉语,能娶个老婆已经是祖上积德。

    女菩萨说话真的很灵验,才几个月,他的小媳妇已经怀上了他的孩子。他石春是人,是有良心的,他要谢谢女菩萨的大恩大德,让他石家没有绝后。

    今天,石春就是专门带了媳妇,到女菩萨门前磕头谢恩的。

    李广带了两个孩子出门,正好看见石春和他的小媳妇在门前磕头。对此,李广已经是见怪不怪,他的这个丈母娘,两个爱好,一个是拜佛,一个就是说媒。而且,苏毛氏说媒,简直是流水作业,速度快的不得了。三五秒钟配一对夫妻,那是正常速度。至于合适与否,苏毛氏有苏毛氏的标准,但是那标准实在是。。,李广理解有难度。

    海唐国有婚姻法,但是在苏毛氏面前,好像有也好像没有。婚姻自由,自由恋爱,有这样的法规吗?

    她只记得一夫一妻,这是针对李广的。哦,也针对苏茂德老先生。

    李广对于汉人和兰昆仑族通婚,其实内心绝对不是他自我标榜的没有种族歧视,稍稍的是有些抵触的。

    但是,幸福的标准因人而异,石春现在就很幸福。

    总之。和兰昆仑族通婚,不仅是百姓们不反对,而且袁总理和苏毛氏等人都非常支持。

    李广对于有些事情是比较迟钝的,或者说有思维误区。比如通婚这件事情。表面上。这种通婚解决了移民男女比例严重不协调的问题。

    但是,他根本没有想到一年多,三四百万人口的兰昆仑族有二十万适婚女子嫁给移民的后果。

    而且这种通婚还在继续。在海唐国有能力解决男女比例问题之前,这种通婚肯定还要持续下去。三五年内,怕不有五十万兰昆仑族女子嫁给移民。

    在李广想来,这不是什么问题吧。不过就是兰昆仑族少了些女人。人口增加速度会慢一点。根据他二十一世纪得来的印象,非洲人很能生的。

    但是,李广忘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或者说他脱离现实了。穿越人士眼光长远不错,但是经常会有某种超前的误判。

    这个年代,由于医疗和营养,中国人平均寿命不过四十岁,而兰昆仑族,平均寿命绝对不超过二十五岁。

    这样的平均寿命,五十万通婚。几乎是把兰昆仑族所有的适婚女人全部给娶了。

    看似和平的通婚,却造成了严重后果,比起血淋淋的杀戮甚至更加残酷。

    再加上其他原因,比如战俘劳动,向外移民等。

    二十年后,当海唐国给予兰昆仑族选举权时。大唐岛上已经不到三十万纯粹的兰昆仑家庭人口了。而且才二十年,兰昆仑族已经没有了自己的语言。

    历史学家,袁晔总理在某个时间曾经指着一部史书,李广看到寥寥几个字:xx年春,摩科族内附,上(皇)念起忠心,准予内迁。

    几百年后,中国还有这么个摩科族吗?

    令虚伪的李广,聊以自慰的是:海唐国的这一手段比起美国屠杀印第安人而立国,要高尚那么一点。

    ------

    像石春这样的农民。在大唐岛是最大的一个群体。在充满希望的海唐国已经开始了对小家的期望。

    事实上,海唐国对于农民的税收也是非常重的。重的让李广不可思议。但是,三年劳作,得到一份产业,在所有农民眼中都是非常划算的一件事情。

    目前。高达近七成的农税,并没有引起太多的矛盾。毕竟大多数农民,现在还都是孤家寡人一个,没有负担。

    李广提醒自己,这绝对不是常态,战争结束,或者国家经济宽松一些,立即就要减税。这样的税收,一个农民很难养活一家老小的。

    让百姓过的好一点,轻松一点,李广也希望。但是,到处缺钱,李广也在努力找钱。而,粮食出口,则是海唐国仅仅能拿出手的几样产品之一,而且是最最重要的一样。

    相比较于石春这样纯粹的农民,从南洋移民而来的华人,或者有经商,工厂经验的人家,从事的经济活动就比较令李广欣喜了。

    这些人虽然没有彻底放弃农业,但是主要的工作却是在工厂上班,或者开一个小作坊。比如海唐国最大的一个工业群体--迫击炮专业县。

    无论是工人还是小老板,他们选的土地大多是山林(相对于农田有折合比例),种植一些长周期作物,比如橡胶树,长达七八年的收获周期。再比如种植甘蔗,一年一收。

    甚至有聪明人,看政府重视奶牛,竟然从南美洲搞来了优质牧草种子,开始了种草事业。这玩意容易管理,不占用上班时间。

    用不着政府指导,这些半工半农的人群,有着足够的经济头脑。虽然也辛苦,但是收入却比纯粹的农民要高的多,而且对国家的税收贡献也更大。

    想想几十年后中国大地上那一幕,改革开放初期,大字不识的农民如同浪潮一般的迸发活力,一个个作坊,一个个工厂拔地而起。李广相信,假以时日,那些纯粹的农民涌入工业商业是必然的趋势,但是他无意现在就以政府力量来推动。

    别看农民苦,收入实际上也不高。但是,土地的诱惑力是无比的巨大,以至于工商业严重缺少人力。

    工商界最近提出的限制给新移民土地,让新移民进工厂的要求。李广心说,资本主义羊吃人的那一套,竟然这么快在海唐国出现,实在是迅速。

    不过,吸引移民,是海唐国最重要的国策。宣传做工赚钱,绝对没有宣传给土地对国内的贫民们有吸引力。

    因此,即便是可能影响税收收入,李广也没有给予支持。海唐国的工商力量,影响力不小,但是还不足以左右政府。

    李广不支持,工商界也有招数。不过这些招数是李广喜闻乐见的。工商界的大农民,改种某些长周期经济作物--最常见的就是橡胶树。甚至主动提供种苗,提高工资。总之,想尽办法把农民从土地上吸引到工厂里。

    以中国人的勤奋,只要有相对安定的环境,发展速度绝对是惊人的。别看海唐国现在在册人口才两百五十多万,李广甚至敢打包票,即便是没有预计中的战争财,五年时间,海唐国经济超过八百万人口的澳大利亚不是没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