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被玩坏的三号坦克
新的作战环境下,埃里克决定对装甲部队进行大规模调整,第1装甲师首当其冲进行重组、改编,501坦克营和502坦克营也被规划到这一级别中,重新规划为第111坦克营和第112坦克营。
整个装甲师被规划为四个级别或单位,师以下为坦克旅,约3000人;摩托化步兵旅;约3200人,机械化炮兵团,约1200人;另外就是后勤体系。四个单位可以分化组合,在战斗中采取不同的打击方式对敌方阵地或营区进行无死角覆盖,最后出击的摩托化步兵旅对战场实施清场。
坦克旅下辖2个坦克团,共有各型作战坦克约300多辆。坦克团下辖2-3个坦克营,每个营配备各型作战坦克70到80辆不等。战时能够独立完成攻坚和掩饰步兵突击队的任务。
装甲师之下共有两个独立作战指挥机构,即营指挥部和连指挥所,其中连部为最基层指挥机关,拥有独立作战能力,战时以小规模穿插,突破敌方防御体系,起到策应大部队整体改变战场形势的作用。
连指挥所由1个装甲车侦察排、1个摩托化通讯排、1辆三号指挥型坦克以及10辆三号坦克组成坦克突击队排。
但是,问题也来了,因为德国骤然组建的装甲师、且增加了各单位坦克的配额,导致与外售订单相冲突,虽然建制完整,但一直没有满编。生产跟不上,外销型三号坦克占用大量的产能。
目前,每个营下辖的作战单元分为轻型坦克连和中型坦克连,碍于四号坦克还只是停留在纸面上,离试验型,测试等,最后正式投入生产还有一段时间。
即使四号坦克下线,德国目前也只能给外售订单让路。而二号坦克也因为过时进入新兵营作为新兵训练。
这样一来,目前仅有三号坦克一力支撑国防建设,其中三号A型和B型被划入轻型坦克连,C型和D型被划入中型坦克营。
A型和B型均是50毫米36倍径的坦克炮,C型为50毫米39倍径的坦克炮,仅有D型装备了一门75毫米36倍径坦克炮。
36倍径的75毫米坦克炮让三号坦克失去了本该拥有的机动,为了保证击的稳定,设计方有意限制了车速,所以,也只能算滥竽充数地划入中型坦克。
由于D型坦克的烂能立即被叫停,所以中型坦克连虽然建制完整,但坦克的配置同样没有满编。
三号原型坦克因为能和设计过时,被曼施坦因拿走了一部分,分别改成了一种代替装甲车给步兵旅提供直接火炮支援的新型坦克,装备的是一门75毫米24倍径榴弹炮。这种型号在交付部队后,定型为三号C/D型,为此,曼施坦因赋予了他一个新名称,突击炮,与突击队相得益彰。
D型坦克的问世源自于德国的宿敌法国,在一战中匆忙研制的2C超重型坦克,虽然隆美尔当时也在前线,却没有直接与之交手的机会。
但是,隆美尔的心里非常清楚,以三号坦克现役的50毫米坦克炮,对它对还够不成有效的杀伤。于是,投机取巧地为三号B型坦克改装了一门更大口径的75毫米36倍径的坦克炮。这种小板扛大炮的畸形产物被命名为三号坦克D型。
三号坦克的小板骤然压上如此庞大的重型火炮,立即表现出不适症状,速度也提不起来,遇到陡坡或下坡时,极容易发生翻车。
曼施坦因清楚这个问题,实际上厂家也同时感觉强行加装大型火炮后,三号坦克的稳定发生了重大改变,这种改变会影响其冲锋陷阵的能,但现在还没有别的办法可以取代。
曼施坦因考虑到这种坦克的效率实在太低,作为埃里克安排在国防军的装甲武器总监,不得不立即喊停了D型坦克的生产,通过反复验证后,决定考虑在更大的平台四号坦克的基础上研制一种专门用来反制敌方重型坦克的型号,以弥补D型坦克平台太小的缺陷。
于是还未问世的四号坦克原型,再次增补了几个附加方案,除此之外,曼施坦因没有别的办法,只得屈服于仅有四号原型无法满足“全能”的况下,暂时让步。
本着物尽其用的原则,三号原型坦克在改装成三号突击炮后。
剩下的拆去一部分上层炮塔,留下完整的底盘,并在上面安装了莱茵金属公司生产的Lsfh105S型榴弹炮。
这种专为坦克设计的轻型榴弹炮搭配置了一自动装填系统,富余的空间和几乎等于没有遮蔽的上层,仅用6毫米的铁皮包裹着下半部分。车载32枚炮弹,其中12枚在车内空间不够的况下被悬挂在车位后方伸出的一截半米金属盒内,可以让车体保持重心平衡。
基本上等于没有装甲的这种改进型装备,在部队服役后定型为三号L型。所以第1装甲师才有一个被赋予“机械”二字的炮兵团,整个炮团全部配有机械化拖带装置,形成独立的武装部队,为前线大部队提供了快速、跨的火力支援,也为压制敌方火力创造了条件。
整个装甲师被规划为四个级别或单位,师以下为坦克旅,约3000人;摩托化步兵旅;约3200人,机械化炮兵团,约1200人;另外就是后勤体系。四个单位可以分化组合,在战斗中采取不同的打击方式对敌方阵地或营区进行无死角覆盖,最后出击的摩托化步兵旅对战场实施清场。
坦克旅下辖2个坦克团,共有各型作战坦克约300多辆。坦克团下辖2-3个坦克营,每个营配备各型作战坦克70到80辆不等。战时能够独立完成攻坚和掩饰步兵突击队的任务。
装甲师之下共有两个独立作战指挥机构,即营指挥部和连指挥所,其中连部为最基层指挥机关,拥有独立作战能力,战时以小规模穿插,突破敌方防御体系,起到策应大部队整体改变战场形势的作用。
连指挥所由1个装甲车侦察排、1个摩托化通讯排、1辆三号指挥型坦克以及10辆三号坦克组成坦克突击队排。
但是,问题也来了,因为德国骤然组建的装甲师、且增加了各单位坦克的配额,导致与外售订单相冲突,虽然建制完整,但一直没有满编。生产跟不上,外销型三号坦克占用大量的产能。
目前,每个营下辖的作战单元分为轻型坦克连和中型坦克连,碍于四号坦克还只是停留在纸面上,离试验型,测试等,最后正式投入生产还有一段时间。
即使四号坦克下线,德国目前也只能给外售订单让路。而二号坦克也因为过时进入新兵营作为新兵训练。
这样一来,目前仅有三号坦克一力支撑国防建设,其中三号A型和B型被划入轻型坦克连,C型和D型被划入中型坦克营。
A型和B型均是50毫米36倍径的坦克炮,C型为50毫米39倍径的坦克炮,仅有D型装备了一门75毫米36倍径坦克炮。
36倍径的75毫米坦克炮让三号坦克失去了本该拥有的机动,为了保证击的稳定,设计方有意限制了车速,所以,也只能算滥竽充数地划入中型坦克。
由于D型坦克的烂能立即被叫停,所以中型坦克连虽然建制完整,但坦克的配置同样没有满编。
三号原型坦克因为能和设计过时,被曼施坦因拿走了一部分,分别改成了一种代替装甲车给步兵旅提供直接火炮支援的新型坦克,装备的是一门75毫米24倍径榴弹炮。这种型号在交付部队后,定型为三号C/D型,为此,曼施坦因赋予了他一个新名称,突击炮,与突击队相得益彰。
D型坦克的问世源自于德国的宿敌法国,在一战中匆忙研制的2C超重型坦克,虽然隆美尔当时也在前线,却没有直接与之交手的机会。
但是,隆美尔的心里非常清楚,以三号坦克现役的50毫米坦克炮,对它对还够不成有效的杀伤。于是,投机取巧地为三号B型坦克改装了一门更大口径的75毫米36倍径的坦克炮。这种小板扛大炮的畸形产物被命名为三号坦克D型。
三号坦克的小板骤然压上如此庞大的重型火炮,立即表现出不适症状,速度也提不起来,遇到陡坡或下坡时,极容易发生翻车。
曼施坦因清楚这个问题,实际上厂家也同时感觉强行加装大型火炮后,三号坦克的稳定发生了重大改变,这种改变会影响其冲锋陷阵的能,但现在还没有别的办法可以取代。
曼施坦因考虑到这种坦克的效率实在太低,作为埃里克安排在国防军的装甲武器总监,不得不立即喊停了D型坦克的生产,通过反复验证后,决定考虑在更大的平台四号坦克的基础上研制一种专门用来反制敌方重型坦克的型号,以弥补D型坦克平台太小的缺陷。
于是还未问世的四号坦克原型,再次增补了几个附加方案,除此之外,曼施坦因没有别的办法,只得屈服于仅有四号原型无法满足“全能”的况下,暂时让步。
本着物尽其用的原则,三号原型坦克在改装成三号突击炮后。
剩下的拆去一部分上层炮塔,留下完整的底盘,并在上面安装了莱茵金属公司生产的Lsfh105S型榴弹炮。
这种专为坦克设计的轻型榴弹炮搭配置了一自动装填系统,富余的空间和几乎等于没有遮蔽的上层,仅用6毫米的铁皮包裹着下半部分。车载32枚炮弹,其中12枚在车内空间不够的况下被悬挂在车位后方伸出的一截半米金属盒内,可以让车体保持重心平衡。
基本上等于没有装甲的这种改进型装备,在部队服役后定型为三号L型。所以第1装甲师才有一个被赋予“机械”二字的炮兵团,整个炮团全部配有机械化拖带装置,形成独立的武装部队,为前线大部队提供了快速、跨的火力支援,也为压制敌方火力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