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下乡
三十七.我们为什么下放之历史原因 我们为什么下放?这个问题我是在离开茶场40年后才开始思考。在当年,我相信在我们知青中不会有几人提出这个问题并思考这个问题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上山下乡是毛主席号召的。有谁会质疑毛主席的指示?不过,现在我们有必要弄清楚我们下放的来龙去脉。我们总不能白白浪费了几年青春,哼哼唧唧几声,连什么原因都不想去弄明白吧? 先回顾一下知青下放历史。 知青上山下乡的历史不是始于文革,而是始于上世纪50年代。 1955年毛主席提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这句话后来成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口号。这年的8月9日,北京青年杨华、李秉衡等人向共青团北京市委提出到边疆垦荒,11月份获得北京团市委的批准与鼓励。随后北京第二批、第三批青年志愿垦荒队以及河北、山东的2000多名青年,也以志愿垦荒队员的身份来到黑龙江垦区。上海青年则要求去淮北开荒种粮。在北京、上海的影响下,年,浙江青年去开发新疆、广州青年去开发海南、江苏和四川的青年去开发青海,从而奏响了城市青年上山下乡的序幕 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的中写道:“城市的中小学毕业青年,除了能够在城市升学就业的以外,应当积极号召,下乡上山去参加农业生产,参加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伟大事业”。这是第一次提出“下乡上山”的概念,后改为“上山下乡”。这也成了知青上山下乡开始的标志。 自50年代开始至1968年前的这一阶段的知青上山下乡,没有形成运动。对当时的知青来说,他们到农村去,是为了消灭“三大差别”。在这一阶段涌现出的知青代表人物有邢燕子、侯隽、董加耕等人。 真正有组织、大规模地把大批城镇青年送到农村去,则始自1968年的文革时期。 月22日,毛泽东向全国人民发出了最高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的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刊登了的报道,希望广大知识青年和脱离劳动没有工作的城镇居民到农村生产第一线去。由此,全国掀起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