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烈士心
景炎二年,三月初一。夕阳的余辉虽然黯淡,但多少总还是带着一丝淡淡的暖意。可是站在宁德府北城的城墙上,身负镇守宁德重任的福建安抚使刘建民心头却感受到了越来越重的寒意。 今年五十七岁的刘建民出身于川南望族,自二十三岁出仕朝廷后,在荆湖南路和荆湖北路任职多年。蒙古人攻破襄阳之后,时任荆湖北路安抚使的刘建民亦积极组织军民百姓与元军拼死战斗,可惜朝廷支援不力,军备不整、兵力不足的刘建民也只能连战连退。 数年的转战下来,刘建民身下的六子一女中,竟是有四人为大宋捐躯了。国仇家恨之下,刘建民自然是对蒙古人恨之入骨。太傅张世杰当年转战各地之时曾与刘建民数度联兵抗元,对刘建民的能力也颇为倚重,这也是朝廷将福州北路防御的重任交到他身上的原因。 从怀中取出今天刚收到的太傅张世杰从福州快马传来的书信,刘建民又细细看了一遍。今天早晨,太后和卫王殿下已经由枢密使陆秀夫伴驾随行,率领朝廷大部分官员从福州出发了。同行的除了禁军都指挥使江万载所率的三万兵马,还有五六万收拾好行囊决定随朝廷一道南迁的福州本地仕绅百姓。 如今的福州城里,皇上身边就只剩下太傅和左相陪伴随护了。按张世杰书信中所说,他们将会在十五天后从福州南下。一则是受困于粮草供应,朝廷和军民百姓只能分批南下,二来太傅如今一直在忙碌于福州城外新招募的五万新军的整编和cao练。 如果能将这五万新卒顺利整编成军带到琼州,只要补齐军械再经过半年的cao练,朝廷对蒙古人的步步进逼就多少有些还手之力了。 朝廷开始南迁计划至今已经半个月了,数十万军民南下,如此大规模的行动根本就不可能瞒住蒙古人的密探。得到消息的蒙古人必然不会给大宋更多的喘息机会,现在北路元军的主帅李桓已经在加快速度准备出兵宁德了。 宁德城距福州仅有不到三百里路的距离,城并不大,元军的少量前锋探马已经占据了没有兵马镇守的福安、南屏一线,所以人心湟湟之下整个宁德城内外的百姓几乎逃走了近半。这让从接到南迁计划就开始组织百姓加固宁德城墙、准备守城物资的刘建民倍感吃力。 从按察司和军中探马察探回来的消息都确定,如今北路元军的统帅李桓所部的二万大军,已经结束了在温州驻扎休整开始南下了。以李桓部下两万精锐军队的行进速度,最多再有两天就会兵临宁德城下了,刘建民的心里清楚,留给自己备战的时间不多了。 多年的转战中,除了因为身体原因不能冲锋陷阵,文官出身的刘建民在军事上也同样算得上是一个经验丰富、果敢老辣的老将军了。既然北路元军对宁德的进攻已经不可避免,为了尽可能的减少敌军的实力刘建民今天早晨已经命长子刘正泰率领宁德城内最为精锐的一千军将悄悄出城了。 离宁德不足百里的福安、南屏两县,如今实际上已经落入了元军之手,两县之内各自驻扎着大约百名李桓麾下的精锐党项骑兵。如果能出其不意的将这两队党项骑兵歼灭,在大大提振宁德城守军士气的同时也可以顺势打击来势汹汹的李桓大军士气。 现在已是黄昏时分,可是仍然没有见到长子刘正泰的身影,刘建民面上沉稳,可是心里已经是焦急难奈了。以一千宁德城最精锐的勇士,去偷袭分驻两处的二百敌骑,如果这样还不能成功,只怕这宁德城内守军的军心士气就难以收拾了。 “大人,回来了,大公子他们回来了。”随着宁德知府张春林高兴的声音,刘建民略显昏花的老眼也终于看到了大队军卒正行进在回城的大路上,而队伍最前方那个熟悉的身影正是自己的长子刘正泰。 队伍抵达城门外时,城头的军民百姓清晰的看到了刘正泰身后那二十多个被五花大绑的元军俘虏和缴获的数十匹战马时,都情不自禁的高声欢呼起来。 暗暗长出了口气,平复了心情后,刘建民在吩咐身后的军将们安排好城防小心戒备后,就沉稳的与宁德知府张春林一道回到了府衙内,等候长子的回报。 交接好俘虏,安排好军务刘正泰很快就回到了府衙。三十三岁的刘正泰正值壮年,生逢乱世在随着父亲经历了多年转战之后,有勇有谋的刘正泰如今可算得上是父亲麾下最得力的干将了。 匆匆回到宁德府衙,只喝了一杯水润了润喉咙,刘正泰就急切的向父亲和宁德知府回报起了这次出击的详情。与回城时那般故做的兴奋之情不同,此时的刘正泰脸上明显多了不少的担忧。 “爹、张大人,这次率军出击虽说是将这两百党项鞑子全歼了,可是咱们的伤亡却有点大。以十倍的军力围攻,受伤的足有六十多人,阵亡的也有三十多人。鞑子虽说是被咱们的军士突袭围攻,可是个人战力和凶悍程度都远不是咱们能比的,若不是兵力上悬殊过大,我又带着三百弓箭手在后面压阵,只怕这些鞑子就要逃出去不少了。这可是咱们城内最精锐的兵了,依战力来看仍是比鞑子差了不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