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九零章 民国之要命的白月光30
梅氏育幼堂在鞭炮喧天中正式成立,开门刚一天,门口就多了几个包着简陋襁褓的婴儿。https:// 程文娘连同一个保嬷嬷,将地上孩子抱起,看着黑黑瘦瘦小小的婴儿,心疼的直落泪。 被抛弃的基本都是女婴,偶尔有一个男婴,多数也是因为残疾。 这个年代就是这样,女人的命贱,很多女婴刚出生就被溺死,或者因病夭亡。 侥幸长大五六岁,还没灶台高,就等照顾弟弟meimei,在家老黄牛似的干活。 穷人家的孩子,要是没找到合适能给一笔彩礼的人家,会在家干活拖成老姑娘。 就算嫁了人,也没上保险栓,又是新一轮历险。 遇到始乱终弃的渣男,容易在熬成黄脸婆时带着孩子被赶出门。遇上稍微讲些情意的,生孩子又是一个大坎儿。 穷人家的女儿辛苦,富人家的女儿,也不见得十全十美,妻妾子女争风吃醋,可是能闹出人命的。 太苦的年代,抱有同情心的人也难救济别人。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能传宗接代的男丁,也不见得多金贵。 穷人总想着多生儿子,多生一个长大后就多个劳动力,被抓壮丁,也不至于膝下一个孩子都没有。 愚昧又荒唐的年代,原本该充满热忱和闯劲的民族,被深深的悲哀覆盖。 梅氏育幼堂开创半个月后,在鹤城赫赫有名。别的育幼堂,收孩子时要求很高,给的不过是一碗稀饭。 鲜少能有育幼堂,教所有适龄孤儿念书的。 就连洋人开办的育幼堂,也就教一些聪明伶俐的孩子,学学唱圣经,认识一些粗浅的字而已。 梅氏育幼堂不仅教孩子识字,还培养那些十几岁的流浪乞儿学手艺,到工厂做工。 很多养不起孩子的人家,特地从十里八乡赶过来,就为了将孩子丢到育幼堂门口。 有的孩子,甚至已经六七岁了。 他们打得算盘很好,将记事的孩子丢过来,等到育幼堂将孩子养大,教识字念书懂一门手艺后,再认回去。 育幼堂的管事刘德金对此很是愤慨“东家,那些人太狡猾了,有几个送孩子来的,我都亲眼看到他们家人在一旁躲着了。” “是啊,我也看到了,别说乡下的了。就连同一个街道大院里,都有人偷偷将孩子送来。那些孩子明明有父母,家里也不缺一口吃到底。” 梅氏育幼堂几个帮工的都义愤填膺,东家要做好事,这么多人来占便宜,他们心里实在不痛快。 在开办育幼堂时,舒安歌就考虑过这个问题。 她的条件,在这个年代看来实在太优越,对于许多贫困乃至孩子多的小康家庭来说,都十分具有吸引力。 要知道这个年代,想念书或者学手艺,都是一件大难事。 学手艺要到处托关系,给师傅当学徒,白干好几年活,才能学到一点东西。 有刁钻的师傅,不仅让徒弟洗衣服干家务跑腿,在教东西时藏着掖着,只教些最基础的。 穷人家的孩子想读书,除了天赋异禀的,简直难如登天。 “情况我都知道了,你们查一下,能找到人家的就将孩子送回去。要是对方执意不愿接回孩子,就让他们签一张与孩子脱离亲缘关系的字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