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历史小说 - 崇祯十三年在线阅读 - 第五百四十二章 天下之吭(五)

第五百四十二章 天下之吭(五)

    为什么想北进?

    面对世子的问话,宋振宗为难地挠挠头皮,手指却挠在了铁盔上。想到古佛寺那根竹签上的判语,宋振宗鼓起勇气讲了实话:

    “世子,将士们说……其实怨不得将士们,末将早就清楚……末将是秦人,一路上走过来的,怎么会不清楚……

    不是将士们想北进,而是不得不北进!

    巴山看着高大,实则不高……秦岭那才叫高呢!太白山上终年积雪不化……

    因为巴山大而不高,长而不险,所以巴山防线上到处都是漏洞!

    将士们说,巴山防线一千多里,土暴子在山沟里钻来钻去,到处乱窜,把住隘口关卡也防不住……

    防不住怎么办?只好用增加兵力,加厚纵深的办法……可这一来,驻军愈多,百姓愈少,粮食愈发困难……

    按照您的说法,这叫做恶性循环。

    占了汉中府多好!那里山清水秀,田多地肥。人说的话全是川音,吃的食全是大米……”

    或许是思想准备不足,宋振宗开始说话结巴,后来便顺畅了。

    不过这倒合了朱平槿之意。

    朱平槿最担心的,便是他手下这员掌兵的大将与其他人搞在一起,搞小圈子自立山头。宋振宗的表现,至少说明他并没有就此事与其他人共谋,是他本人的真实思想。

    宋振宗所说的巴山道多难守,确是实情。

    大巴山从西到东千余里,沟深林密地形复杂,唯独平均海拔只有一千至两千多米,相对高度只有几百米到千余米,并非人马难以逾越的天堑。

    入蜀三道: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仅是众多巴山小道中的三条大道。若要守住漫长的巴山防线,势必处处分兵,处处薄弱。

    见到世子微微点头,宋振宗说话越发流畅:

    “粮饷一项更为要紧!世子您想,大军驻在巴山深处,粮食却产在蜀中腹地。军队所需粮饷,大部皆需沿嘉陵江、渠江、巴河等江河逆流前送,费人费力不说,光是这一路上的消耗,便是一大笔支出……”

    宋振宗说的驻军粮饷难筹,也是实情。

    自从战线从广安一线推进到巴山骑线岭,邱家商船队的运输量便增加了四至五倍,船只和纤夫的支出上已经感到力不从心。

    从卸粮码头到军队驻地,往往还有很长的山路要走。

    龙文光和刘镇藩为了保证前方的将士们有饭吃,组织了一支由两千多流民组成的背粮队。

    虽然龙文光这位老文人颇有诗意地为这支背粮队取了个响亮的名字,叫做“巴山铁肩队”。但铁肩队毕竟还是血rou之躯,而且也要吃饭。一石粮食运到深山里的哨卡,剩下的还有多少,可想而知。

    见着世子频频点头,宋振宗这位亲兵出生的护国军大将逐渐恢复了自信,声音愈发大了:

    “……要知道秦贼入川,大都是从北方过来。要守住北边防线,唯一的办法,便是依托秦岭!

    自古以来,蜀道之险在陕不在蜀!

    秦岭好啊,从西到东,翻越秦岭只有六条险道:陈仓道、傥骆道、褒斜道、子午道、库谷道和武关道。

    前四条道通向汉中府。傥骆道早废了,没人敢走;褒斜道烧了,想走也走不了;子午道奇险,高迎祥引颈受戮之地。卡住午口,纵有万军也不能偷过,末将不相信流贼有胆再走一次。如今只剩了陈仓故道依旧畅通无阻。

    至于后两条道路,库谷道通兴安州,连接荔枝道;武关道直通河南。

    所以一旦夺取汉中,我等要守的道路只剩两条:西边的陈仓道和东面的库谷道。

    末将敢与世子立下军令状:若是世子给末将精兵两万,步骑各半,大炮火铳粮食充足,就算闯贼驱百万之众前来,末将也能坚守汉中一年!”

    一比五十的兵力对比,还要守住一年,莫非宋振宗是孙武在世、白起重生?

    哦?

    朱平槿故意拉长声音,表示自己的不相信。

    “世子,闯贼若是恃多争胜,那是自取灭亡!”

    宋振宗没有犹豫,斩钉截铁地回答。

    “步炮兵利守。末将以精锐西守阳平关,控制陈仓道和嘉陵江水道;东守洵阳县,控制库谷道。

    其余步炮兵编练乡兵,

    分驻汉中、沔县、宁羌、洋县、兴安、石泉诸城,坚守不出,以待援兵从蜀地赶来。

    骑兵利攻,驻扎汉中,东西策应……

    流贼远道而来,所携粮食路上便会消耗殆尽。只要末将坚壁清野,死守不战,流贼抢粮不成,必然自溃。

    世子,崇祯七年流贼由郧阳入汉中。陈奇瑜调五省军队四面合围。流贼夺路而逃,褒城知县易道粹火烧褒斜栈道,将流贼困于洋县。流贼无衣无食,四五天没吃饭,眼看就要饿死。可恨陈奇瑜那个傻儿,竟然要去招安流贼……”

    坚壁清野?

    农民可不会为了天家贵人的宏图大业去毁家纾难!

    宋振宗的坚壁清野,说白了就是把整个汉中盆地变成与巴山一样的无人区!

    “宋将军最近读了不少书,也动了不少脑筋,实在可喜可贺!”宋振宗一番的高谈阔论,被朱平槿冷冷打断了。

    朱平槿的嘴角露出一丝嘲讽:“可汉中乃瑞王封藩,汉中之得失,与本世子何干?莫非宋将军欲替瑞王效力乎?”

    “世子,末将为世子亲兵,岂会为瑞王效力!末将之意,只是想说明汉中与蜀地……”

    宋振宗急于辨白,却在仓促间忘了词。好在郑安民及时出头,替他解了围:

    “世子,陕南与蜀地,乃是唇齿相依,唇亡则齿寒啊!

    臣以为,陕南乃蜀王府必夺之地。至于何时夺取,臣等自然听从世子吩咐。不过臣以为,宜早不宜迟!

    臣久在秦地为官,对陕南略知一二:

    陕南精华,全在汉中;汉中精华,又全在汉中小平原。

    此平原东西长,南北窄,中夹汉江,外立高山,如峡中之平谷尔。南北山溪顺势流淌,滋养汉江两岸田地,是故盛产稻米而非小麦。有此宝地,便可以大军屯垦。将来砥定关中,汉中之粮不可或缺……”

    朱平槿不是好忽悠的,他习惯数字说话。

    “汉中府田土几何?粮额几何?”

    “粮额三万石。田土之数臣倒是记不得了。不过依臣推算,这万顷之总数当是有的。以蜀地粮食强制收购之策概算,年入粮食当有百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