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拥抱海洋三要素
不管难舍还是难留,平海一号与另二艘船搭载了千余人,在第一连第一排五十人护卫下,加上一些轮流回家的工作人员第三天即返航回前口子村了。 为了减少麻烦,这次启航时间并非是早晨,而是傍晚。之所以不按常规时间早晨开船乃是计算三船速度,这个时间过渤海湾口地段时正好晚上。而且天帮忙有些小北风,可以一夜达到山东陆地犄角成山头,如此一来不会有船相遇,过了这段路就不怕了。 天津卫这里主要是走日本航线,更主要是船到这里就不可能遇上熟悉这二艘船的人了,认出了也不清楚船从何而来。不比在渤海湾口被人认出看出方向,海洋岛那里可能会招来探查,引起注目便有危险。 顺风而下到前口子村只用了五天时间,这还是过了成山头晚上低速行驶才拖累了速度。这是轻载、顺风又熟路的缘故,不是开了外挂。 到达前口子村小港湾除了本地人,只有确定加入此处家丁队的五十个辽东青年上了岸。连第一连第一排也并没有回家,只是各人给了一个白天假。而三艘船就停在码头轮流上货,主要就是粮食、工具、建筑材料。 只停了二天一晚,装载了三四百吨物资;及五百多山东这里收罗的人口;及十几个年长一点的少先队员;俞承业、沈铁柱、二十名二期家丁队员,三艘船再次连夜启程直奔台湾。 匆匆启程乃因为此地也已寒冷,加辽东人在这里呆久了引人注目。再说马上要元旦了,早点到目的地让这些人过个安心年、他自己也有其它事要办,所以沈磊决定还是一准备就绪就启程,毕竟到台湾还有近三千里路。 三船一起航行又不是人人熟悉航路只能组成一个紧密队型,迁就速度最慢的船,晚上虽都配有比灯笼更亮的特别制造的桅灯也更加小心迷失了对方而又放慢了速度。 虽然失去了方向还能返回前口子村,但比起慢一些到达台湾终究是引出更大的麻烦。为此沈磊特别关照施振勋等人是安全到达第一,不要争速度,即便是航行过一次海上全靠太阳与星光引路还是凭经验实在不大可靠。 为了航行在大海上导航难题沈磊早在第二次派出晓英去广州、澳门等地时就让他顺便留意可以导航的仪器。对导航他真是不熟悉,只从后世听到过六分仪什么的,也不知道现在有没有出世?澳门那里可有出售? 晓英这个任务是失败了,只买来了大号指南针。这个原因沈磊稍微一想就明白了,不用说晓英陌陌生生去澳门采购如此专业的东西有多困难,其实那里有没有这个东西应该是否认居多。因为澳门又不造船,船只配套了导航的仪器放船上不会丢失,船沉了也用不上了,不必补充什么。 仪器买不到也不算什么,因为买到也不会用,请教人也是麻烦而且极难请到无语言障碍又懂行的西方人。为此沈磊也问过施振勋等人,但他们也仅是在别人船上干了十几年有点熟悉航线,就被前头家乡的船东高薪聘请而跳槽的。 这情形就如一个行业大发展时,能够上岗就是人才,他三人只是有个机会上位并表现优秀,包括到了沈磊这里也勤勤恳恳十分称职。可在原来船上不掌握机密也不曾拜师,只是熟悉船上业务记住航线而已,最多听说过牵星板,及知道针图而已。 这三人仍然是土师傅让沈磊只能苦笑一下,中国人兵书写了不少,科技方面的书太少。航海导航方面干脆空白,连郑和带回家的海图及宝船图纸也被那个有贤能之名的刘什么一把火烧了,兼又赚了一次好名声。 这个让后世时的沈磊一声长叹,现时的他恨不得将那姓刘的鞭尸三百。当然大多数人心痛造船图纸,他却最心痛海图,船图也就是长宽比、吃水深度、干舷高度等问题,加用途上的选择。这个只要造几个船模放水池里先试验一下,然后放样用稍小的船实际使用试验后修改一下大致就行了。 所谓郑和的宝船如何伟大不是造船技术有什么突破性发展,而是将船造成如此大工程量的庞大。一艘数千吨大船可是数十米的大树整棵整棵当作船板用的,光将大木头干燥、出料(上、下、内三面修平直)、吊装等等就是一项需要有技术、有组织施工能力、及许多熟练工匠的工作,仅此就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