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历史小说 - 阳光下的德意志在线阅读 - 第一百五十八章 当北京遇上柏林 十一

第一百五十八章 当北京遇上柏林 十一

    七月一开始,德国最主要的三大报纸《柏林晨邮报》、《柏林日报》、《柏林地方通讯报》,开始陆陆续续登载了一些,在普通德国人看来很有些奇怪的文章,这些奇怪的文章主要谈及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以及德国在东西方经济、文化、军事和政治交流中,所应起到的作用。

    特别是最近,刚刚在德国兴起的三个份廉价报纸,《世界报》、《明镜》与《图片报》,则是更加热烈和直接的讨论起,在德清关系和德日关系中,德国所应起到的作用,并且结合东亚可能的外交走势,直接在德国引发了,对德国整体外交安全政策的大讨论。

    事实上,只有极少数的人才明白,这三份最近刚刚兴起的廉价报纸,与太zigong,尤其是与维多利亚皇储妃基金会的隐秘关系。三份报纸的创立,实际上是乔伊在四月获得巨额资助后,历时近两个月,通过多个信托基金和一连串的托管、代持等等方式建立的。

    这三份报纸创立之初,乔伊就赋予了它们明确的定位,《世界报》注重信息来源的广泛和文字的简练,关注国际新闻,强调专业性和权威性,主要面对德国国内的上层精英,报纸风格偏右倾、保守,注重对德国皇室和政府的权威报道。

    甚至于在乔伊的鼓动下,德国新兴资产阶级的资本家们,以《世界报》为根据地和大本营,着力宣扬资产阶级的思想和道德观念,这其中不可避免的也夹杂着大量,对德国新教观点的宣传。

    与乔伊前世的《世界报》办报宗旨如出一辙。

    至于《明镜》,则偏重于对社会现象、政府政策和德国普通人的民生问题的关切。文字通俗易懂且笔锋犀利,敢问、敢说、敢质疑是《明镜》的鲜明特点,报纸风格明显的左倾、强调社会变革,一经推出就受到德国广大普通民众的喜爱和支持。

    因为巜明镜》的这些办报特点,吸引了一大批社会民主主义者的投稿。尤其是马赫教授与他的支持者们在《明镜》上开辟的专栏,通过对社会民主主义的再解读,让很多德国中低层人士认识到,原来通过社会变革,而非革命,也能获得自己想要的生活。

    而《图片报》一如乔伊的前世风格,最擅长于爆料、八卦和猎奇,如果说前两份报纸是大雅,那么《图片报》就是彻底的大俗,俗不可耐的俗。

    但是这份俗,却抓住了人性中的,与生俱来的好奇心,而且《图片报》最大的特点就是做到了有图有真相,照片与图示的比例大于文字的比例,说是报纸其实更像是画刊,与报纸的名字一样名符其实。

    《图片报》在政治上可不讲什么左右,讲究的是庸俗立场,对待一切事物都从庸俗经济学、庸俗政治学的角度出发,完全是一幅为城市里的小市民,底层公务人员,小白领们服务代言的架势。

    与当前柏林三大主流报纸偏重学术,偏重理论不同,乔伊暗中支持的这三家报纸,则更加注重在事实的基础上,联系欧洲与德国的实际情况。

    通俗的说,就是一切都从实用主义与机会主义的角度出发,都用是否对德国人民有利为标准,来评价任何一项由德国政府和国会颁发的政策、方针和行动。

    比如《世界报》对德清关系的切入点,就是从俾斯麦大人的大陆联盟外交学说和大陆均势理论出发,提出了世界不仅仅是五球(欧洲五强),而应该是七球,除了欧洲五强以外,还应该加上美国与亚洲一强。

    并且得出结论,德国外交应该放眼世界,不能局限于欧洲一地,应将德国人的大陆联盟发展成世界联盟,俾斯麦宰相大人非但要五球玩的好,更要七球在手不落地。

    德国与列强之间的竞争,应该是国与国之间利益争夺,尤其是关乎于德国发展的经济利益,更要着眼于全球。

    在相互之间的竞争方式上,《世界报》提出了和平竞争,公平竞争,用德国制造和德国人永不放弃的铁血精神,去广交好友,并且直接在报纸上喊出了,德国外交应该秉承新教的世人平等原则,应该无论国家大小强弱,德国外交都要一视同仁。

    在德清关系上,《世界报》提出了一个新命题,在有利于德国民众的福祉面前,政府的外交身段是否应该变得更加柔软,如果只需要一句“对不起”,就能换来德国工业的巨额订单和德国人的就业,那么政府对他国政府说对不起,这么做是否有损颜面?

    在亚洲一强的选择上,《世界报》倒是没有给出具体的国家名称,反而是详细又详细的介绍了清国同治中兴的洋务运动,与日本正在进行的明治维新。清日两国之中,到底谁是那一强的思考留给了读者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