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吐蕃小禅宗
什么是顿悟? 顿开金锁、立地成佛? 确有这样的可能。 然而在七十年前,那位远道而来的吐蕃高僧,翻越过重重雪山,带给蜀中的,不可能是这样一段空洞道理。 久达寺中,慈清临死前所言的中原佛法仍有缺数,也不像是能被这种论法填补完整的。 佛坛论经,到了至臻的地步,比的就不只是对佛法的字句理解,还有从佛经中悟出的内门功夫,融会贯通到自身,以佛法形成的佛力,遥相对抗。 当今天下,外家武学固然自成一派,然传承至今的三教却皆重内功,亦非无根之术。 赵无安在久达寺住了十年,也见过不少住持方丈们论经,不光见到了纳字成气的玄妙内门功夫,甚至还偷师化用了几手。一掌智慧印虽不常用,猛然打出去,也能让道行不深的对手震上一会。 开坛论经,天下僧人辩不过蜀地十愿僧,不光是佛法上落了下乘。 而是在对辩之中,无形气机对抗上,也被死死压了一头。 纵然心中有千言万语想说,临阵遇上悍然气机压迫,便如真佛降临,一时满头大汗,手忙脚乱,已是先自乱了方寸。言语的回击更是寡淡无力,几番撕扯下来,也只能被迫认负。 这正是赵无安想要的顿悟。 七十年前那位吐蕃僧人,带给中原佛法的那份大礼,并非佛法道理,而是心法。 一段足够冲击一品天命境界的绝妙心法。 “小禅宗的顿悟心法,简单明了,你若是想学,不过二三个时辰便能融会贯通。但除你之外,无人可得。” 无疾僧说着,瞥了眼一旁坐着的代楼桑榆。 赵无安苦笑道:“麻烦你出去等一会了。” 代楼桑榆没抗拒,背起剑匣便走了出去,还顺势带上了大门。 殿内只剩下了八个人。 无疾僧淡淡道:“我等七人,每人会说一字,七字成一句,这段心法共有七七四十九句,我们只说一次。能掌握多少,就看你的悟性了。” 赵无安连忙正襟危坐,运起体内气机。 “是。” 内力激发,赵无安周身长衣鼓荡,体内气机充盈如海。 无疾僧微微一笑,淡淡道:“天。” 丰收僧连忙接上:“柱。” 其余五人顺次开口。 “天柱通达纳灵气,贮灌丹田溢勿停。八脉皆休从此寂,百xue真气勿通行。四柱内府擎天地,破肺纳腑金丹宁。” 每出一字,皆有一道如潮气机破空而出,遥遥向赵无安输来。灌入体内则如逢甘霖,一时灵台清明,全身气机几乎停滞不动,唯有丹田溢满元气。 赵无安双目紧闭,浑身颤抖,凝神接纳这七位高僧递来的珍贵气机,同时依言运转体内气息,停顿八脉百xue真气涌动,而放任天地灵气自头顶贯身而过。不多时,浑身便guntang通红,头发一根根直立而起。 天地灵气肆意冲刷着这具未经打磨的躯体,并以一股不可遏制的劲头,将之改头换面。 内府前所未有地清朗,赵无安几乎能感受到体内冉冉升起一颗圆润金丹,烘得全身发烫,口鼻欲呼吸而不得。 七位僧人传来的声音也越来越小。这是六识正在彻底丧失的标志。赵无安生怕遗漏了哪句,将全身气力灌注至耳畔,竭尽全力凝神谛听,并继续依言行事。 七七四十九句话,眨眼便尽数念完。再无外界气机传导,赵无安独自一人消化着这前所未有的浓郁气机,身体也在不知不觉中,经历着脱胎换骨的改变。 小禅宗不传之秘,原来竟是如此心法。 先封六识,以内府沟通天地,再开灵识时便如重启鸿蒙,登时天地万象,顿然得解。 此即为所谓顿悟。 ———————— 两个时辰后,赵无安几近虚脱走出大殿时,天色已然昏暗。 代楼桑榆听话地坐在阶前等着他,两个时辰似乎从没变换过位置。见他提着书箱走出来,便连忙迎上。 “这下可是脱胎换骨了。”他擦了擦额上汗珠,摸着湿透的衣服苦笑道。 代楼桑榆歪头道:“衣服湿了,脱下洗?” 望了望天色,赵无安摇了摇头。 “我还是怕来不及,先上路吧。” “去哪?” “顺着那百里蜀道再往回走一点儿的地方。”赵无安背起书箱。 代楼桑榆连忙背了剑匣,快步赶上,二人并肩行在虎浴桥上。 代楼桑榆偷偷瞅了赵无安几眼。他虽背着沉重不输往日的书箱,步伐却稳健了许多,看不出颓势了。 好奇心一旦上来,可就怎么都没法藏。 代楼桑榆不住地前后晃着身子,目光炯炯地盯着赵无安,就差摇着他的手臂求他说个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