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历史小说 - 抗战尖兵在线阅读 - 第八十三章世事如棋局局新

第八十三章世事如棋局局新

      看着被憋红了脸的陈诚和默默无语的常凯申,我缓缓说道:“淞沪会战必须打,而且必须大打,这有着深刻的战略依据,会影响到整个抗战的成败。”老常眼睛亮了一下:“越石侬详细讲讲看。”

      我说:“中国总的抗战战略是什么?在全面抗战爆发之前,我中华国民党内一些军事战略家已经看到第二次中日战争无法避免,提出中日一旦开战,中国可以在对日作战中实施持久抗战。蒋百里就多次向国民党政府建议,以“拖”的战略拖垮日本。民国241935年春夏,校长蒋介石也曾构想中国对日“至和平绝望时举全国力量从事持久消耗战,争取最后胜利。”桂系的李宗仁于民国二十五1936年4月在广州对记者发表谈话中提出“焦土抗战”:即“利用我广土众民、山川险阻等优越条件来困扰敌人,作有计划的节节抵抗的长期消耗战。”今年七七事变后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8月7日,国民政府召开国防会议正式决定“全面抗战,采取持久消耗战略”。此后,校长蒋介石多次训示宣扬“今次抗战,利于持久。”“要以持久战、消耗战,打破敌人速战速决之企图。”

      我理解校长的战略可以总结为四个字:苦撑待变。‘苦撑’是尽其在我,‘待变’是等候世界局势变得于我有利之时!怎么苦撑?不外乎两句话,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基于我国土幅员辽阔,战略纵深宽广,我们可以且战且退,把一座座城市,变作我们的堡垒敌人的坟墓,倭寇要上海?可以,用十万伤亡来换!倭寇要保定?可以,用五万伤亡来换!我们还有太行,还有黄河,看倭寇有多少人可以填平我们的太行黄河!

      要苦撑,就要有可靠后方,校长早在民国24年就选中了西南作为抗战根基。我还记得这一年10月,在校长即将离开四川前于成都接连作了两次讲演。在演讲中,对四川的物产、地理、人民诸多称赞,认为四川“是复兴民族最好的根据地……我们今后不必因为在华北或长江下游出什么乱子,就以为不得了,其实没有什么!只要我们四川能够稳定,国家必可复兴!”最后,明确无误地宣告:在对日战事发生后,无论中国出现什么情况,何种困难,只要川滇黔三省存在,国家必可复兴,“其实不必说川滇黔三省存在,就是只剩下了我们四川一省,天下事也还是大有可为。”民国25年四五月间,校长再次视察西南时,已经感到满意,表示,“川、滇、黔三省施政成绩,现已有显著进步,至为欣慰……。”此时,以贵州为中心的湘黔线、黔桂线、川黔线和滇黔线公路网初步形成。为大西南作为抗战后方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当时讲道:“去年一年工夫,我们川、滇、黔三省毕竟统一,国家生命的基础得以稳定,……这是我们抗日的最大胜利。”并表示“决不签断送主权的条约”。”我说到这里看了看老常,发现他面有得色,显然对于我能倒背如流地引用他的讲话感到很满意。于是我继续:“西北愿意追随中央,在华北等地积小胜为大胜,持久消耗倭寇有生力量,用大西北的资源、工业支援抗战,把西北变成和西南一样的可靠后方,有了大西北与大西南,我们的苦撑就有了两根支柱,一定可以坚持到胜利。

      待变怎么待?不是坐等美英苏与倭寇开战,而是积极进行谋略及外交活动,利用倭寇与列强的矛盾,先从争取列强的援助做起,逐步引导他们走上与倭寇决裂的道路。苏联与倭寇在亚洲誓不两立,必全力支援我抗战,西北一向与苏联有合作,愿意帮助中央联系苏联,我不敢说苏联会立刻出兵,但是苏联一定会有大量的物质援助,我私心认为四十个师的装备弹药、大量的作战飞机可以立至。美国也与西北多有合作,虽然美国乃皿煮政体,对倭寇侵略反应会很缓慢,但是美国实力雄厚,一旦与倭寇决绝,必能彻底灭亡之,如是则中华胜利可期。故所谓待变,是先要待到外界的物质援助,然后待到国际形势的彻底转变,变我们孤军抗战为与列强并肩作战。待变的关键是获取外界支援的通道。倭寇海军世界第三,他们一定会发扬海上优势,封锁乃至攻占我方海港,如上海、广州等,迟早受到倭寇攻击。故海上的国际援助通道必须借助英法殖民地港口,如香港、海防、仰光、加尔各答等,再经陆路转运,仰光上陆的货物,怎么能运进云南?这就要中央与云南协商了。而苏联援助,这是立刻可以拿到的最现实最有力的援助,则有两条陆路国际通道,一条从外蒙入绥远经大同后由同蒲线转运全国,这条线路要靠晋绥军保持了,现在南口战事激烈,万一不顺,则倭寇经张家口直扣大同,个人认为以晋绥军的能力难以守住;另一条线路则从苏联中亚,经新疆到甘肃后,通过陇海线运全国,这是上述所有陆海同道中唯一一条不受外界影响的通道,也是苏联援助唯一可行的通道。

      故我之苦撑待变,一要保住大西北大西南两个民族复兴基地而据此与倭寇对抗,二要保持国际通道不被倭寇切断。

      如此则在抗战的过程中,我中华大地上必然形成敌我对抗的分裂形式。这种二分型的对抗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少见,其实乃是新的统一完成前夕最基本的格局,中国历史上的三次大一统——秦汉、隋唐和元明清——都是结束长期的分裂而完成的。在每次大一统完成的前夕基本上都是一种二分型对抗的格局。以本次对抗言之,待到抗战胜利,自然又会回到中华民国大一统局面。仔细考察历次中国历史上的所有二分型对抗局面,我们可以从历史教训中吸取出正确的抗日战略。

      如果我们罗列出历史上所有这种局面,会发现由于中国军事地理的决定,不外乎两大类:东西对抗或南北对峙。秦以兼并六国而结束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分裂,在秦统一天下的前夕,基本上是一种东西对抗的态势。在秦汉与隋唐之间,经历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大分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局面以隋与陈的南北对峙而走到尽头。在隋唐与元明清之间,经历了五代十国和宋、夏、辽、金先后并存的局面,这一时期的分裂又以南宋与蒙古(元)的南北对峙而走到尽头。明清交替之际,又有过清与南明的南北对峙。

      在东西对抗和南北对峙这样的大型对抗中,论地理上的优势,是东不如西,南不如北。在秦统一的前夕,秦居西方,占有地势上的优势,秦以此而兼并东方六国。每次南北对峙则都是以北方兼并南方而统一天下。西晋与孙吴的对峙以北方的西晋消灭南方的孙吴而归于统一。南北朝时期的南北对峙以北方的隋消灭南方的陈而归于统一。蒙古(元)与南宋的对峙以元灭南宋而归于统一。满清与南明的对峙是以清灭南明而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