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四章 并无差别
日光斜斜地,照到牡丹馆庭院东侧的那排白梅上。 再过约莫两三刻钟,余晖便要被西侧的城墙挡住了。 八宝楼的几名伙计,略有慌乱地为庭院布置烛火。 没有人会预计到辩论赛竟然持续如此之久。 ——“我诚恳地问反方辩友,也望你坦白作答:你既是认同人性本恶,那么你是否热衷于杀人放火?” 苏轼急匆匆抿了一口茶水,朗声发问。 如今进展中的,是正反双方交互答问的环节。 与先前的展述观点和论据的环节不同,交互答问理性思辨的内容较少,更讲究问答者的口才与反应之快速。对观众而言,这个环节的可观性也更强。 经过大半天的辩论,场上的学子们也渐渐有了各自的立场。 ——“问得好!” ——“好!” 苏轼的问题尖锐又直白,赞同人性本善的学子纷纷叫好。 黎俐极快回答道:“当然不是!但并非我没有作恶的念想,而是因为我受过了教化,能克制住自己的欲望。” “教化难道能够使你一生都不流露本性吗?万一哪天你不经意流露本性,那我们可是要遭殃了!” 苏轼笑着反驳,略显诙谐风趣。 按照辩论赛的规矩,交互答问本应该是由双方诸位辩手交错问答的。可是,每每苏轼或黎俐抛出来一个问题之后,总是另一人最快接住。 交互答问,成了他们二人的交互问答。 “故而,才要修身忍性啊!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若是人性本善,还何须‘三省吾身’?我反倒是要请问正方辩友,既然人性本善,那么,恶果何来?如果恶都是由外在造成的,那外在的恶又是从何而来呢?” ——“好!说得好!” ——“答得妙!” 支持反方的学子们助威般高声呼喊。 黎俐引用曾子一句“吾日三省吾身”,便将苏轼的问题盖了过去,且还问了一个新的问题。 正方其余两人顿时相看一眼,哑口无声。 苏轼丝毫不惧。 他早就看穿这是个无解的命题。 解决之计,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那么我亦要反问:你既然坚持人性本恶,那善果又是何来?是谁第一个教导人要向善?他又是到底为什么会自我觉醒?” 在对方还在思考之际,苏轼又提问新的问题:“人性本恶的话,要律法何用?犯罪是顺性而为,那么罪犯为何要受到惩罚呢?” 黎俐并不中计,反将一军:“你问的这问题,正好论证了我方观点呀!如果人性都是善的,那还要法律和规范何用?” …… 二人唇枪舌剑,斗得难分难解。 葛敏才看得兴致勃勃,正想与身旁的萧益秀谈论一番,转头一看,却发现对方似乎若有所思。 “辩论的时间也忒长了些。”葛敏才贴心说道:“可要伙计传些食物过来?” 萧益秀回过神,轻轻摇头道:“不,不必了,本座不饿。” “是略吵闹了些?” “不,不吵,很精彩。” 气氛一时变得尴尬。 片刻,萧益秀径自道:“我在想,若然能让大辽与宋国的学子来一场辩论,岂非极好?” 葛敏才猛一拍椅子的扶手,赞曰:“妙,妙极!” 转念一想,却脱口而出;“辽国也有懂经义策论的学子?” 话说了出口,他惊觉自己此言实在无礼至极,唯恐对方责怪,他连忙颤颤地改口说:“下官,下官意思是贵国对学子定有与大宋不一样的期许……想必……想必不一定注重于经义策论之上……”
然而,这话连他自己也说服不了。 想不到的是,萧益秀竟然不恼,反而微笑道:“看来,葛大人不曾来过大辽?” “下官孤陋,望萧大人见谅。” “在本座看来,大辽与宋国并无太大区别。” 萧益秀意味不明地说道这么一句。 “嗯?” 葛敏才不解——辽国与大宋怎会没有区别?区别可是大了去了。 萧益秀也不解释,默默地望向讲台,专注于观赛中。 …… 青藤轩。 烟熏茶绕,灯火通明。 姚宏逸左手拿着一块吃了一半的桂花糕,右手忙不迭地在札记上写划。 其余的人,也是如他一般,无声地做着最后的冲刺。 片刻。 ——“诸位!” 刘沆理好手中寸余厚的稿件,宽慰地笑道:“初稿没有问题,就这么定下来吧!” “诺!” 众人点头应是。 虽已入夜,且当中不少人已经历一整日的商谈、笔耕,但想到一项前无古人的壮举,即将在自己手上诞生,疲劳顿时消失,心中只剩下激动与兴奋。 “就这么散了吧,待诸位的二稿完成后,咱初二再聚!” 刘沆说罢,正要从座椅上站起来。 ——“慢!” 叫住他的,是吏部尚书骆鼐。 “此事……可要告知庞丞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