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历史小说 - 横空出世之眼花缭乱在线阅读 - 第516章 红楼118 赤子之心 二

第516章 红楼118 赤子之心 二

    ““且言贾政扶了贾母灵柩,一路南行,因遇着班师的兵将船只过境,河道拥挤,不能速行,在道实在心焦。”这里也有个很突兀的词!即“班师”!也就是说,这种文字恐怕不会“随便”在八十回后出现,无论是原文中的还是被篡改后的!而且尤其是被篡改后文字,更不会出现这样“敏感”的词!

    即那就有一个问题,即八十回后的原文中是不是讲到了“班师”,也就是说,曹雪芹在八十回后有没有提到过战争,无论是边境战争还是内部战争!

    而这里,至少已经有一个“线索”,且看下文,

    ““幸喜遇见了海疆的官员,闻得镇海统制钦召回京,想来探春一定回家,略略解些烦心,只打听不出起程的日期,心里又是烦燥。”这里又透露两个可能的信息,

    一个即“海疆”,即是否指当时或之前的某个大型的海战?(XX注:郑成功?)

    二个就是探春突然冒了出来,那探春在出嫁后是否还会有“后文”?恐怕是概率比较低的,因为这里“幸喜”已经算是“巧合”了,又是“闻得”,而且,“打听不出起程的日期”也很“可疑”,即至少可以打听出个大概的日期吧!而贾政竟然就因此“心里又是烦躁”也是有些莫名其妙的,

    ““想到盘费算来不敷,不得已写书一封,差人到赖尚荣任上借银五百,叫人沿途迎来,应付需用。过了数日,贾政的船才行得十数里,那家人回来,迎上船只,将赖尚荣的禀启呈上。书内告了多少苦处,备上白银五十两。”哈哈!贾政之前还说不拿下人的银子,这里却开口就要五百两,而且这么远要人送来,可见之前贾政那番“不向家人要银子”之类的完全证明是伪文了!

    而且这里确实有趣,也足显贾政的迂腐,因为这才是真正的贾政!所以八十回后对贾政“赞褒”有过之的文字几乎均可认为是伪文!

    而这段文字估计仍属“作者”泄愤之行,即所谓气生胆,胆壮气,将原来自己顾忌的一些原文的情节和文字都“晾”了出来!

    ““贾政看了大怒,既命家人:“立刻送还!将原书发回,叫他不必费心。””哈哈,这是百分之百的贾政!

    ““那家人无奈,只得回到赖尚荣任所。赖尚荣接原书银两,心中烦闷,知事办得不周到,又添了一百,央来人带回,帮着说些好话。”这里的赖家恐怕是真有难处!而也正反应贾政之迂,即如果贾政“灵活”一点,定可“判断”出赖尚荣大致的“能力”,于是,便不会一开口就是五百两,结果弄得自己和赖家都下不了台!(XX注:是啊,要么说个二百五十两也行啊(外人注:一个五百,活活将贾政和赖尚荣都变成二百五了!(XX注:…难道曹雪芹真有此意?)))

    ““岂知那人不肯带回,撂下就走。”这家人显然也是深知贾政的驴脾气的(外人注:哈哈)

    ““赖尚荣心下不安,立刻修书到家,回明他父亲,叫他设法告假,赎出身来。”这里写得何其细致!而且恐怕前文删了相关的原文情节!即,赖尚荣不安的恐怕是自己父亲还是贾家的家奴,怕其受委屈甚至受害,要赎其身,即说白了,就是想以此彻底与贾府脱钩,

    ““于是赖家托了贾蔷贾芸等在王夫人面前乞恩放出。”显然这里也应该是贾蓉贾蔷,

    ““贾蔷明知不能,过了一日,假说王夫人不依的话,回覆了。”这里的贾蔷“糊涂”吗?显然挺“精明”嘛!而且其实也还算会做人,所谓还“过了一日”(外人注:嘿嘿),

    ““赖家一面告假,一面差人到赖尚荣任上,叫他告病辞官。”家人之小心谨慎到了如此程度,这正是“写实”,因为,以某些人想象,恐怕以为这不算什么事,但这对于赖家来说,已经算是很大的事了!

    ““王夫人并不知道。”这个是不是知道也不是什么重点,这里这样“强调”,恐怕要反过来理解,即就算王夫人不知道,但连贾蔷都知道王夫人肯定不会依,所以这句话也没多大意义,除非后文能有和其有关的情节甚至比较重要的情节出现,

    ““那贾芸听见贾蔷的假话,心里便没想头。连日在外又输了好些银钱,无所抵偿,便和贾环借贷。”贾芸又成了倪二了!贾芸真是被幕后人就地十八滚,一路滚成猪狗滚成贾蓉不算,还滚成了倪二!这里如果真有此事,也应该是贾蓉,贾蓉从小跟着他父亲,不但酒色,赌射应该也是“精通”的,而且赌最能上瘾,因此,是贾蓉的可能性极大!

    ““贾环本是一个钱没有的,虽是赵姨娘有些积蓄,早被他弄光了,那能照应人家?”但对于贾环的文字,却有很大的原文概率,即贾环这里是十分缺钱,

    ““便想起凤姐待他刻薄,趁着贾琏不在家,要摆布巧姐出气,遂把这个当叫贾芸来上,故意的埋怨贾芸道:“你们年纪又大,放着弄银钱的事又不敢办,倒和我没有钱的人商量。””这话的口气真是象极了贾蓉!即至少贾环是不会用这口气有这等心计来说话的!贾环是“著名”的“直肠子”,一坨屎所谓能直喷到你脸上!(XX注:哈哈!果然直,如同发射炮弹啊!),前八十回就有不少的“战例”,

    ““贾芸道:“三叔你这话说的倒好笑。咱们一块儿玩,一块儿闹,那里有有钱的事?””这话逻辑混乱,但“三叔”却叫得应该是真,于是恐怕有人会以为这句可能是原文之一,但有一个可能却更大,即确实八十回后贾芸叫过贾环三叔,于是,这里只把“三叔”二字搬过来就可以了?

    ““贾环道:“不是前儿有人说是外藩要买个偏房?你们何不和王大舅商量,把巧姐说给他呢?”这里突然出来个外藩要买偏房,即贾环起初也许不是要卖向烟花巷的,且看下文,

    ““贾芸道:“叔叔,我说句招你生气的话:外藩花了钱买人,还想能和咱们走动么?”贾环在贾芸耳边说了些话。贾芸虽然点头,只道贾环是小孩子的话,也不当事。恰好王仁走来说道:“你们两个人商量些什么?瞒着我吗?”贾芸便将贾环的话附耳低言的说了。王仁拍手道:“这倒是一宗好事,又有银子。只怕你们不能。若是你们敢办,我是亲舅舅,做得主的,只在环老三在大太太跟前那么一说,我找邢大舅一说,太太们问起来,你们打伙儿说好就是了。””这个头起得有些仓促,显然理由不够充分,而且外藩就这么容易上当?

    ““贾环等商议定了,王仁便去找邢大舅,贾芸便去回邢王二夫人,说得锦上添花。王夫人听了,虽然入耳,只是不信,邢夫人听得邢大舅知道,心里愿意,便打发人找了邢大舅来问他,那邢大舅已经听了王仁的话,又可分肥,便在邢夫人跟前说道:“若说这位郡王,是极有体面的。若应了这门亲事,虽说不是正配,管保一过了门,姐夫的官早复了,这里的声势又好了。”邢夫人本是没主意的人,被傻大舅一番假话哄得心动,请了王仁来一问。更说得热闹。于是邢夫人倒叫人出去追着贾芸去说。”这一段却逻辑清晰,而且最重要是人物性格儿全合!几乎是原文不假!

    ““王仁即刻找了人到外藩公馆说了。那外藩不知底细,便要打发人来相看。贾芸又钻了相看的人,说明:“原是瞒着合宅的,只说是王府相亲。等到成了,他祖母作主,亲舅舅的保山,是不怕的。””这里也象极了贾蓉的口气!

    即以上的逻辑可能本应该是这样:贾环赌钱输没了,找贾蓉借钱,贾蓉自然也叫他三叔,于是贾蓉给贾环出了这个主意,而且出主意的这个方式与之前贾蓉给贾琏出主意娶尤二姐是何其相似!

    即前面的贾环应该是贾蓉,而贾芸应该是贾环!(XX注:乱套了!(外人注:哈哈,大白纸明眼!))

    ““那相看的人应了。贾芸便送与邢夫人,并回了王夫人,那李纨钗等不知原故,只道是件好事,也都欢喜。”这里的贾芸又更象是贾蓉,即贾环贾芸贾蓉三人是被“作者”在之后的原文中进行了角色的“无序替换”!总之,目的当然就是彻底隐藏贾蓉!所以贾环和贾芸两个可谓轮流来戴贾蓉的猪头!(外人注:哈哈,贾蓉可是俏哥儿,但贾环未必肯戴,而贾芸定死也不戴,所以称猪头也无不可)

    ““那日果然来了几个女人,都是艳妆丽服。邢夫人接了进去,叙了些闲话。那来人本知是个诰命,也不敢怠慢。”贾蓉真是好计策!将一件假事活活做成了真!

    ““邢夫人因事未定,也没有和巧姐说明,只说有亲戚来瞧,叫他去见。巧姐到底是个小孩子,那管这些,便跟了奶奶过来,”好个“奶奶”!(XX注:他奶奶的!(外人注:哈哈))

    ““平儿不放心,也跟着来。”这句话自然是点睛之笔,

    ““只见有两上官人打扮的,见了巧姐,便浑身上下一看,更又起来拉着巧姐的手又瞧了遍,略坐了一坐就走了,倒把巧姐看得羞臊。回到房中纳闷,想来没有这门亲戚,便问平儿,平儿先看见来头,却也猜着八九:“必是相亲的。但是二爷不在家,大太太作主,到底不知是那府里的。若说是对头亲,不该这样相看。瞧那几个人的来头,不象是本支王府,好象是外头路数。如今且不必和姑娘说明,且打听明白再说。””这里平儿直接道是“大太太作主”,几乎足见之前贾链那番“托孤”给王夫人的伪文性!而也几乎可以得出结论,那段“托孤”的文字一个当然是为了凑文字,另一个恐怕就是要掩盖王夫人在巧姐儿被卖这件事上的态度!

    即邢夫人是因为贪财而要嫁巧姐儿,因此,才不管巧姐儿是否被卖,但王夫人恐怕对巧儿被卖采取了听之任之的放纵态度的!这对已走的王熙凤也是一个悲剧性的打击!

    ““平儿心下留神打听,那些丫头婆子都是平儿使过的,平儿一问,所有听见外头的风声都告诉了。平儿便吓的没了主意,”即这事只要如此一打听便可得出真相,足见巧姐儿在贾府的没人关心的程度!

    ““虽不和巧姐说,便赶着去告诉了李纨宝钗,求他二人告诉王夫人。王夫人知道这事不好,便和邢夫人说知。”这个情节却可能是有的,即主要来自平儿的努力,平儿肯定会告诉如李纨宝钗,让她们告诉王夫人,李纨宝钗当然肯定会告知王夫人,王夫人当然也会“尽职”告诉邢夫人,

    ““怎奈邢夫人信了兄弟并王仁的话,反疑心王夫人不是好意,”这是标准的邢夫人!即“作者”在八十回后立下的“奇功”中就有对“公认”的坏种贾环和赵姨娘和邢夫人的文字几乎是大部分保留的!

    ““便说:“孙女儿也大了。现在琏儿不在家,这件事我还做得主。况且他亲舅爷爷和他亲舅舅打听的,难道倒比别人不真么?我横竖是愿意的。倘有什么不好,我和琏儿也抱怨不着别人。””这话说得相当有邢夫人的“水准”,甚至有超水平发挥的迹象,可见在“利”的诱惑和驱使下,如邢夫人这样的智商是会突然“拔高”甚至不少的!

    ““夫人听了这些话,心下暗暗生气,勉强说些闲话,便走了出来告诉了宝钗,自己落泪。”这里王夫人是否落泪先不说,以王夫人能借凤姐儿之手除去黛玉,又能借邢夫人之手除去凤姐儿,恐怕这是一个借卖巧姐儿的事彻底去除邢夫人的时候!就看王夫人的手段了!因此,这里显然有“美化”王夫人的嫌疑,

    ““宝玉劝道:“太太别烦恼。这件事,我看来不成的。这又是巧姐儿命里所招,只求太太不管就是了。””哈哈,这话已经足显宝钗儿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证据!而且这句话与之前对王夫人说金钏儿死不可惜之类的话如同出一辙!

    ““王夫人道:“你一开口就是疯话!人家说定了就要接过去。若依平儿的话,你琏二哥哥不抱怨我么?别说自己的侄孙女儿,就是亲戚家的,也是要好才好。邢姑娘是我们作媒的,配了你二大舅子,如今和和顺顺的过日子,不好么?那琴姑娘,梅家娶了去,听见说是丰足食的,很好。就是史姑娘,是他叔叔的主意,头里原好,如今姑爷痨病死了,你史meimei立志守寡,也就苦了。若是巧姐儿错给了人家儿,可不是我的心坏?””这段话绝对是伪文!

    第一个证据,即王夫人至少之前是肯定比宝钗儿要坏而且要坏很多的!象金钏儿等的事都是王夫人一手造成的!而宝钗只是过来“冷血”解劝,而此处,宝钗仍只是过来“冷血”解劝,而此处王夫人竟然反戈一击!

    而第二个证据,自然就是王夫人所说的邢岫烟、宝琴和史湘云的事几乎全部有假!

    但这里却透出几个信息,一个即宝琴应该在之前至少有完婚,不管姓梅的是不是真碰上如忠顺王的“霉”头了,

    另一个就是湘云的夫君也就是陈也俊这时也应该死了,而说到湘云立志守寡显然是放屁!目的当然是为了宣扬封建的所谓三从四德,但说明这个时候湘云的事恐怕已经有了结局,湘云恐怕已经随陈也俊纵入湘江!

    ““正说着,平儿过求瞧宝钗,并探听邢夫人的口气。王夫人将夫人的话说了一遍。平儿呆了半天,跪下求道:“巧姐儿终身,全仗着太太!若信了人家的话,不但姑娘一辈子受了苦,便是琏二爷回来,怎么说呢?””这个却是平儿肯定的反应!

    ““王夫人道:“你是个明白人,起来听我说:“巧姐儿到底是大太太孙女儿,他要作主,我能够拦他么?””这个倒是王夫人会说出的话,

    ““宝玉劝道:“无妨碍的,只要明白就是了。”平儿生怕宝玉疯癞嚷出来,也并不言语,回了王夫人,竟自去了。”这段莫名其妙,

    ““这里王夫人想到烦闷,一阵心痛,叫丫头扶着,勉强回到自己房中躺下,不叫宝玉宝钗过来,说睡睡就好的。自己却也烦闷。”这是在美化王夫人,

    ““听见说李婶娘来了,也不及接待。只见贾兰进来请了安,回道:“今早爷爷那里打发人带了一封书子来,外头小子们传进来的,我母亲接了,正要过来,因我老娘来了,叫我先呈给太太瞧,回来我母亲就过来来回太太,还说我老娘要过来呢。”说着,一面把书子呈上。王夫人一面接书,一面问道:“你老娘来作什么?”贾兰道:“我也不知道。我听见我老娘说:我三姨儿的婆婆家有什么信儿来了。”王夫人听了,想起来还是前次给甄宝玉说了李绮,后来放定下茶,想来此时甄家要娶过门,所以李婶娘来商量这件事情,便点点头,一面拆开书信,见上面写着道:近因沿途俱系海疆凯旋船只,不能迅速前行。闻探姐随翁婿来都,不知曾有信否?前接到琏侄手禀,知大老爷身体欠安,亦不知已有确信否?宝玉兰儿场期已近,务须实心用功,不可怠惰。老太太灵柩抵家,尚需日时。我身体平善,不必挂念,此谕宝玉等知道。月日手书。蓉儿另禀。”这纯属伪文,即探春在八十回后嫁了后,不能说绝对没有消息,但有消息也绝对很少,而且绝对是悲剧!只要想想,历史上嫁外蕃的,恐怕绝大多数都是悲剧!

    ““王夫人看了,仍旧递给贾兰,说:“你拿去给你二叔叔瞧瞧,还交给母亲罢。”正说着,李纨同李婶娘过来,请安问好毕,王夫人让了坐。李婶娘便将甄家要娶李绮的话说了一遍。大家商议了一会子。李纨因问王夫人道:“老爷的书子,太太看过了么?”王夫人道:“看过了。”贾兰便拿着给他母亲瞧。李纨看了道:“我本是心痛,看见探丫头要回来了,心里略好些,只是不知几时才到?”李婶娘便问了贾政在路好。李纨因向贾兰道:“哥儿瞧见了?场期近了,你爷爷惦记的什么似的。你快拿了去给二叔叔瞧去罢。”李婶娘道:“他们爷儿两个以没进过学,怎么能下场呢?”王夫人道:“他爷爷做粮道的起身时,给他们爷儿两个援了例监了。”李婶娘点头,贾兰一面拿着书子出来,来找宝玉。”这也是伪情节生出来的伪文字,

    ““却说宝玉送了王夫人去后,正拿着《秋水》一篇在那里细玩。宝钗从里间走出,见他看的得意忘言,便走过来一看。见是这个,心里着实烦闷,细想:“他只顾把这世出离群的话当作一件正经事,终久不妥!”看人这种光景:料劝不过来,便坐在宝玉傍边,怔怔的瞅着,”这里的意思也很“简明”,即全是宝玉自己走火入魔,宝钗虽然知道,劝不住,与原文原意可谓背道而驰!

    ““宝玉见他这般,便道:“你这又是为什么?”宝钗道:“我想你我既为夫妇,你便是我终身的倚靠,却不在****之私。论起荣华富贵,原不过是过眼烟云;但是古圣贤,以人品根柢为重--””这些其实都是废话,但宝钗嫁给宝玉后,有没有就这事比婚前更“深”更“多”的讨论甚至辩论,却不得而知,因为前八十回,就这些“经济政治”,宝玉和黛玉还有宝钗等是说过很不少的!但会不会是这里的内容,却不得而知,因为宝玉和宝钗如果在婚后再讨论再争论,恐怕会直接触及到当时的封建社会,因此就算有这内容而且有一大段这样的内容,恐怕也会是被改得面目全非的!

    象这里的“古圣贤,以人品根为重”从字面上当然是对的!即人品如果不行,做什么事几乎都是在添乱,给自己添乱,给别人添乱,给社会添乱,但是这里的人品如果是指封建社会的虚伪,那就罢了!而如果指做人甚至只是一些基本的做人,当然是对的!

    ““宝玉也没听完,把那本书搁在旁边,微微的笑道:“据你说‘人品根柢’,又是什么‘古圣贤’,你可古圣贤说过,‘不失其赤子之心’?那赤子有什么好处?不过是无知无识无贪无忌。我们生赤已陷溺在贪嗔痴爱中,犹如污泥一般,怎么能跳出这般法尘网?如今才晓得‘聚散浮生’四字,古人说了,不曾提醒一个。既要讲到人品根柢,谁是么那太初一步地位的?””这句话却很有曹雪芹的“意思”!即曹雪芹红楼梦中的一个核心之一就是要说明:封建社会利用古之圣贤,将其中可利用部分转化为虚伪的成份,而有意“忽略”或“无视”其余部分!

    象宝玉这里便是很明显的将封建社会认为的人品中的虚伪成份进行了简单但直接的小抨击,即圣人也说过“不失其赤子之心”啊!

    即失去赤子之心的人品便极可能会成为会是虚伪的“人品”!

    我们当然不能象街头上的混混,公众中的泼男,那是干脆没有人品的!更谈不上什么真实的真正的赤子和赤子之心!

    但我们也不能象没有“赤子之心”的所谓“人品”,那便极可能会是虚伪的!这便是宝玉这段话要说明的意思!

    因此,很有可能曹雪芹在八十回后会大段更直白而且更深入的宝玉与宝钗等的对话,当然还包括宝玉和卫若兰等的交往,都会是相当实质,相当赤子,相当本质的!

    ““宝钗道:“你既说‘赤子之心’,古圣贤原以忠孝为赤子之心,并不是遁世离群、无关无系为赤子之心。”如何,连赤子之心也被封建社会利用来成为“忠孝”了,这忠孝也没错,是人类最为崇高的两种品德之一,但封建社会显然只是为了“忠”于皇帝一人!“孝”也是必须要听老子的话!此等忠孝,本身的赤子还剩几分?恐怕只剩千分之一吧!

    ““尧、舜、禹、汤、周、孔、时刻以救民济世为心,”没错,“救民济世”是最崇高理想,他们如果和传说中一样,当称得上“赤子”二字!就算和传说中有出入,但他们所做的事,也完全当得了“赤子”二字!但这里只是少数几个人,离赤子的真正广泛的概念恐怕还差不少吧!

    ““所谓赤子之心,原不过是‘不忍’二字。:”这句话也是有相当的水准的!即如果能做到事事都有“不忍”的成分,这就是内心的“赤子之心”在再起作用!

    ““若你方才所说的忍于抛弃天伦,还成什么道理?””但这句话便有将“不忍”狭隘化为前面的封建之“孝”上了!

    如果是这样,倒便可以问问宝钗儿,金钏如此冤死,她怎么“忍”心说金钏儿死不足惜?宝钗儿在前八十回甚至“忍”的地方挺不少,尤其是黛玉之死,她是很能“忍”的啊!

    且先到这。”

    “赤子之心,令人感动。”小戒叹道。

    “能承受得起压力和委屈和甚至污蔑的赤子之心更让人感动!”小猴笑道。

    “呵呵,辛苦了。”老沙笑道。

    “阿弥陀佛,”小唐笑道,“我心若水,波澜不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