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历史小说 - 横空出世之眼花缭乱在线阅读 - 第七章 唐诗之四画(3)

第七章 唐诗之四画(3)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真正想做一门艺术的话,是不会知道老的到来的,而且富贵必须在心中是“如浮云”一般的,这样,就算富贵自然而来,也不会到此为止了。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加上前两句,才知为什么有如此之“怨”:“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原来是思念之人失约了。

    “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倒是看书的好地方,只是象以前一样只读一些“四书五经”,那脑中想的便只是考取功名,光宗耀祖。

    “月是故乡明”,名句之一,与另一“名句”:“月亮是外国的亮”真是遥相呼应。

    “月兔空捣药,扶桑已成薪”,再加上后一句“前后更叹息,浮荣何足珍?”,我想,李白对于当初热衷的功名归纳为两个字:“浪费”。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是中学学过的,其实更记得后两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因为当时对前两句中的“乌啼”和“江枫”还有“渔火”概念挺模糊,现在才知道原来就是“乌鸦叫”、“江边的枫树”和“渔船上的灯火”,总之这首诗给人的感觉就是天很冷、夜很深,而且,人很孤寂。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也是《登高》里的,加上后面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其实挺有有“李白的风格”,只是后面的四句又回复“杜甫的本色”了。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嗯,这是真正的“李白的风格”了,思家的边疆将士,战前或战后见到长风时,总会觉得是从远在万里的家乡吹来的,说到“玉门关”,很小时就听过,小时候听到某些词,总是从字面上的第一印象来判断它的“意思”,比如说“玉门关”,总认为从字面上来说,应该说是一个很美的地方,“玉做的门”嘛,而且过了这道“门”,那边一定是留着长长的八字胡的男的,额头中心点着一颗红痣的女的在那弹琴拍鼓地载歌载舞,还有一句挺熟的“春风不度玉门关”,哪里管它是“不度”,只要看到“春风”,就想:噢,春风吹到玉门关,嗯,那一定才是真正的春风,因为玉就是多么绿的哦。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噢,一看就知道是李白的,象孙大圣一样,一个筋斗就十万八千里,嗯,心旷神怡。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这是当然的,虽然不如作者那般是愤世嫉俗,但现代生活,人心又何尝什么时候“如水”过,随便举一些例子:生活中的一些小麻烦,工作中的一些小压力,与父母兄弟姐妹间的内心不想发生却莫名其妙总要发生的一些小矛盾,与恋人或爱人之间的实在挥之不去的一些小猜疑,与朋友之间的总会有的一些小隔阂,等等等等,如果再加上本身性格所具有的一些小弱点的话,那上面的“小”随时都可以会变成“大”的。

    “今时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这首《把洒问月》16句,其间想象力的丰富,想象力之美,想象力之实在,除了李白谁能为之,也许,还能从中闻到一丝酒香呢?李白实在是真性情之多么可爱之人。

    “不觉前贤畏后生”,与“不薄今人爱古人”是同一首诗中的,其实是一种文学评论,但杜甫取诗名为《戏为六绝句》,这个戏字也表明了象杜甫或李白这样的人,实在不喜欢去评论人家怎样怎样,所以象这样的诗,也是非常之少的。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加上前两句才知道这两句是什么意思,而且前两句更有名:“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自己因病且老而精力不济之时,能看到旁边“千帆过”,看到前面“万木春”,是真正到了对人生的恬淡安静所观的境地,而且后面还能听人(白居易)为自己“歌一曲”,再暂时凭几杯酒来长长精神,说明他还是能乐观,这也是难得的。

    “心曲千万端,悲来却难说”,加上后两句,可是不错:“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的地域分离,在古代可也真是可怜,唯一的通讯工具信可能都要几十天才能到,而且,古代女子写信的事好象很少听说哦,而且如果有一方不时换地方的话,那其实唯一可“借来”思念的就是这都看得见的明月了,可是,应该来说一年至少有一半日子的夜晚没有月亮吧,那可怎么办呢?哦,可真是够呛。

    “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有些字或词,只会在李白的诗中出现的,象这首中的“杀”,象以前说到的什么“狂”,为什么呢,因为古代真正的诗人不会因诗而写诗,所以不会为了某种“意境”而以堆砌词为“乐”,所以这就是李白,他写出的诗既不会象别人,别人也不会因为想去“象”李白而去“象李白”,而当代包括现代就不同了,大家写诗也好,写散文也好,写小说也好,写随笔也好,许多人只是为了象什么(太多竟然不是为了象自己)去做什么,结果这么多人一窝蜂去“象”,弄到最后也不知“谁象谁”,“象什么”了。

    “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这一点大家应该都知道,只是生活中,不论男也好,不论女也好,总是容易被“它”“昏”了头,而有些,比方说电视剧中的“美女”也好,“美男”也好,多看两眼便立即生腻。当然,会有人说,“色”有何罪,“色”有何错,是啊,我是没说它“罪”,我是没说它“错”,只是说,它容易“腻”罢了,这是谁的错,倒不知道了,其实,再说得明白点,也就是说,美嘛,比别人外表长得“好看”,别人一比较,当然会认为__嗯,“美”,只是,原本,是可以更美的呢,因为,眼中的美和感觉的美,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感觉的美,甚至可以让人忘记原来眼中的美,那实在是一种“更美”,美是一种享受,是吸引别人眼睛(还是身体的其它什么部分)的美,还是吸引别人的心的美,哪个更长久,真是一目了然的,前者快可能只有几秒钟,慢可能有这么一两年,而后者,实在不能不以一、二十年来计的。

    “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不管原诗表达的是什么意思,而以历来来看,任何想表达其实质的东西,如果能引导看者,读者去自已去会心地想到甚至去细细体味的话,不论深浅,不论俗雅,是为艺术。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其实如果有两句接在后面,倒挺有意思:“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好象是两个人在为同一个人送行,前者是告诉他,“出阳关”后,便不见我或我们这些朋友了,多喝一杯酒吧,而后者是告诉他:(虽然不见我们了),但是“天下谁人不识君”呢。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噢,这么多“劝君”,这首诗最有名的还是后两句:“有花堪折只需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其实,是对的,只是,这“花”一定要是你真心喜爱之花。另外,此句与“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相似,就象苏轼的《水调歌头》的“把酒问青天”与李白的《把酒问月》意境相似一样,但李白的更感性,而苏轼的更趋于理性。